辛洪波
- 作品数:42 被引量:800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藏西班公湖斑岩铜矿带成矿斑岩地球化学及Pb、Sr、Nd同位素特征被引量:59
- 2009年
- 对班公湖铜矿带2个具有代表性的斑岩铜矿床——多不杂铜矿床和尕尔穷铜矿床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和Pb、Sr、Nd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与冈底斯铜矿带相比,该铜矿带含矿斑岩大离子不相容元素的富集程度相对减弱,而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的亏损程度明显减轻,轻、重稀土元素的分馏程度减弱,且具有Eu的弱正异常,岩石在氧化性上更强一些;从Pb、Sr、Nd同位素特征来看,班公湖铜矿带含矿斑岩更富含放射性成因铅,143Nd/144Nd比值明显降低,其源区更接近印度洋沉积物区域,表明该铜矿带含矿斑岩的岩浆源区更浅,有更多的地壳物质加入;班公湖铜矿带含矿斑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属于活动大陆边缘区域,而冈底斯铜矿带明显偏离了活动大陆边缘区域,表明班公湖斑岩铜矿带形成于碰撞后地壳隆升阶段,而冈底斯铜矿带则形成于碰撞后地壳伸展阶段。
- 辛洪波曲晓明王瑞江刘鸿飞赵元艺黄玮
- 关键词:地球化学PBND同位素
- 西藏班公湖岛弧带含硫化镍超基性岩的源区性质与基底背景被引量:15
- 2009年
-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的超基性岩型硫化镍矿化是近年来在西藏地区发现的矿化新类型。文章根据成矿带西段班公湖地区含镍超基性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和Sr、Pb同位素分析结果,论述了含镍超基性岩浆的源区性质及生成条件,并根据锆石U-PbLA-ICP-MS年龄测定结果,探讨了藏西北地区的基底背景。研究发现,班公湖地区的含镍超基性岩体以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Th、U、Sr、Pb,亏损Ba、K为特点,高场强元素亏损Nb、Ti,富集Ta;稀士元素相对球粒陨石亏损强烈,但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这些特点一致反映出含矿岩浆产生于受俯冲沉积物熔体交代的富集型岩石圈地幔源区。岩浆的生成深度较浅,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相,源区部分熔融程度较低,大体在10%左右。岩石中集中出现一批24.79亿年的残留锆石年龄,标志着当时班公湖中特斯洋盆沉积物的物源区较为单一,主要来自太古代末—元古代初的古老基底,并且推测太古代与元古代之交(25亿年)有可能是藏西北的一个古陆壳快速生长期。
- 江军华王瑞江曲晓明辛洪波
- 关键词:部分熔融
-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雄梅斑岩铜矿的发现及意义被引量:37
- 2012年
- 通过遥感蚀变信息提取和遥感异常的实地检查,笔者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申扎县雄梅乡首次发现了一处斑岩铜矿。矿区铜矿化由孔雀石化花岗闪长斑岩和脱玻化英安岩组成。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含矿斑岩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Th、U、K、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同时,轻稀土元素显著富集,岩体显示出埃达克岩的亲和性。锆石U-Pb LA-ICP-MS定年得出岩体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06.07±0.48)Ma,MSWD=0.92,表明矿床形成于碰撞后地壳伸展环境。雄梅斑岩铜矿距离班-怒缝合带西段的多不杂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有500 km之遥,但两者的含矿斑岩却具有完全一致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都具有埃达克岩的亲和性,且成矿年龄相近,暗示着它们属于同一成矿系统。该矿床的发现表明,沿着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确实发育有一条斑岩铜矿带,其找矿意义在于人们有可能在辽阔的藏北高原上找到更多的斑岩铜矿床。
- 曲晓明王瑞江代晶晶李佑国戚迅辛洪波宋杨杜德道
- 关键词:地质学斑岩铜矿含矿斑岩成矿时代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 西藏冈底斯造山带几乎同时形成的两套埃达克岩为什么一套含矿一套不含矿?被引量:18
- 2010年
- 野外地质调查结合锆石U-Pb年龄测定和岩石化学成分分析,发现西藏冈底斯碰撞造山带晚中新世发育两套埃达克岩。一套呈NS向岩墙产出,锆石U-Pb-LA-ICP-MS年龄为15.6~16.8 Ma,地球化学上以富Na2O、贫K2O、Sr/Y比值高为特点,不含矿;另一套呈岩株产出,锆石U-Pb SHRIMP年龄为14.0~15.3 Ma,地球化学上以富K2O、贫Na2O、Sr/Y比值低为特点,伴随着大规模的斑岩型铜钼矿化。两套埃达克岩都高度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LILE)Rb、Ba、Th、U、K、Sr、Pb,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反映出俯冲组分对岩浆源区的明显影响,具备岛弧岩浆作用的基本特征。比较而言,含矿埃达克岩更富集Rb、Th、U、K、Pb,而不含矿埃达克岩更富集Sr;不含矿埃达克岩的高场强元素Nb、Ta、Ti亏损更加强烈,Zr、Hf相对富集。两套埃达克岩都是形成于碰撞后地壳伸展的同一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其岩石地球化学差异主要与岩浆源区有关。研究表明,含矿埃达克岩的岩浆源区较浅,位于下地壳底部,参与岩浆作用的俯冲组分以沉积物熔体为主,岩浆的氧化性较强,并且经历了更多的分异过程。不含矿埃达克岩的岩浆源区较深,位于岩石圈地幔上部,参与源区岩浆作用的俯冲组分主要是板片流体,岩浆氧化性较低,岩浆分异过程较少。两套埃达克岩含矿与不含矿的原因包含了源区物质组成和岩浆生成条件两方面的差异。
- 曲晓明江军华辛洪波陈华
- 关键词:地球化学
- 藏西措勤县日阿与斑(玢)岩有关的铜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时代被引量:41
- 2006年
- 藏西地区措勤县日阿铜矿产于拉萨地块内,是一个与二长花岗斑岩岩株有关的矽卡岩型铜矿床。由矿体中金云母测得的40Ar/39Ar成矿年龄为(87.69±0.64)Ma,MSWD=0.42,与二长花岗斑岩的锆石U_PbSHRIMP年龄(90.1Ma)一致。同时,矿区内的辉绿玢岩脉,与二长花岗斑岩具有相近的年龄(87.2Ma)及相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套含铜的双峰式岩石组合,代表了中—晚白垩世拉萨地块内的伸展构造环境下的铜成矿事件。文章指出,造成该矿区铜矿化的双峰式岩系(二长花岗斑岩—辉绿玢岩组合)是由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俯冲,在碰撞后伸展阶段形成的。该矿床的发现表明,西藏高原除了与板块缝合带有关的斑岩型铜矿(包括玉龙、冈底斯、班公湖—怒江3条斑岩铜矿带)外,拉萨地块内部还有一期与双峰式岩系有关的斑岩_矽卡岩型铜矿成矿事件。
- 辛洪波曲晓明
- 关键词:矽卡岩型铜矿床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构造环境
-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镍的富集机制
- 本文首先介绍了班公湖地区的地质特征,然后对超基性岩和镁质碳酸岩中镍元素的分离富集机制,为镍矿床的成矿预测提供依据。
- 宋扬曲晓明王瑞江辛洪波
- 关键词:镍矿床成矿预测化学元素
- 基于蚀变信息提取的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斑岩铜矿找矿预测被引量:15
- 2012年
- 本文选取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不杂斑岩铜矿为已知矿床,通过对采样样品实测波谱特征的分析,基于ASTER遥感数据,采用目前主要的蚀变信息提取算法——彩色增强、比值算法及光谱角制图算法,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开展蚀变信息提取及找矿靶区圈定研究,预测了一处成矿前景区域。通过对此预测区域的野外查证,发现大量的孔雀石露头,室内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分析得出铜品位在0.18%~1.95%之间,平均为0.51%。对该区域进行了激电测量工作,测量结果和遥感结果相互印证,表明此区域为一处斑岩铜矿成矿前景区。
- 代晶晶王瑞江王润生曲晓明赵元艺辛洪波
- 关键词: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斑岩铜矿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找矿靶区
- 冀东华尖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被引量:7
- 2012年
- 华尖金矿床是冀东地区典型的石英脉型金矿床之一,金主要产在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该金矿床各成矿阶段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有3种类型:H2O-CO2包裹体、H2O溶液包裹体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成矿早期的流体为H2O-CO2-NaCl体系,均一温度为320℃左右;主成矿阶段的流体为H2O-NaCl体系,均一温度为280℃左右,不混溶作用以及控矿构造由挤压向拉张的转换是金沉淀的主要原因。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华尖金矿床主成矿期流体既有岩浆水又有大气降水参与,成矿晚期流体是以大气降水为主的混合流体。硫、铅同位素示踪表明,该矿床内的金主要来自在深部重熔的太古宙变质岩,成矿物质直接来源为牛心山花岗岩,间接来源于太古宙遵化群变质岩系,成矿过程与下地壳或上地幔物质的演化和改造有关。华尖金矿床的形成与燕山陆内造山作用的伸展期构造及侵入作用有关,岩浆活动带来了稳定的热源和大量的含金流体,随着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含金硫化物在张性构造部位沉淀成矿。
- 宋扬王瑞江胡建中王小龙孙艳辛洪波武晗
-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金矿床
- 西藏班公湖地区含镍碳酸岩成因探讨被引量:14
- 2010年
- 野外调查发现西藏班公湖地区分布着众多的碳酸岩体,它们呈长几十米至几百米的岩株或岩墙产出,与蛇绿岩带中的超基性岩密切共生。这些碳酸岩体在成分上可分为2种:一种以方解石为主,w(CaO)在42.74%~45.78%之间,为钙质碳酸岩;另一种以菱镁矿和菱铁矿为主,w(MgO)和w(Fe2O3)(全铁)分别为23.83%~29.85%和7.75%~16.85%,为镁质碳酸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显示钙质碳酸岩的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蛛网图)与华北地块北缘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壳源岩浆碳酸岩的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高度吻合;Nd、Sr、Pb同位素表明这些钙质碳酸岩最终仍然来源于地幔,接近EMⅡ地幔端员,TDM集中在697.4~881.9Ma之间,说明它们最初是在晚元古代从地幔中分离出来,经喷发、沉积、变质,于中生代经镁铁质岩浆侵入、受热重熔形成。镁质碳酸岩在地球化学上既不同于幔源岩浆碳酸岩,也不同于壳源岩浆碳酸岩,而是与共生的含镍超基性岩具有完全一致的稀土元素特征,Pb同位素也显示出它们有一致的物质来源,εNd-ISr图则显示下地壳组分在岩体中有重要作用,这些特征说明它们是富CO2的深部流体在中下地壳对超基性岩交代的结果。
- 陈华曲晓明辛洪波江军华
- 关键词:碳酸岩元素地球化学岩石成因班公湖
- 藏西措勤含铜双峰岩系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28
- 2006年
- 青藏高原中-西部措勤县城东南(约100km)的日阿铜矿区发育两种矿化类型,一种是与二长花岗斑岩岩株有关的夕卡岩型铜矿化,另一种是与辉绿玢岩脉有关的细脉浸染型(斑岩型)铜矿化。锆石SHRIMP U-Pb定年发现二者为一套双峰含铜岩系,酸性端元二长花岗斑岩年龄为90.1±1.5Ma,MSWD=1.24;基性端元辉绿玢岩年龄为87.2±1.6 Ma,MSWD= 0.84,形成于中—晚白垩世。岩石化学分析表明这些含铜双峰岩石富K_2O,属钾玄岩和高钾钙碱性岩。基性端元SiO_2在49.56%~54.9%之间;酸性端元SiO_2在67.21%~71.35%之间,戴里间隔为12.31%。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显示岩石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K、Sr、Pb,具有岛弧岩浆作用特征。K的富集和Ba相对亏损说明岩石形成于碰撞后伸展阶段。在碰撞后伸展环境中,富集的大陆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具OIB特征的镁铁质岩浆。这些基性岩浆底侵与地壳岩石相互作用形成了措勤含铜双峰岩系。这个岩系产于拉萨地块内部,形成于碰撞后伸展环境,与以前人们提出的新特提斯洋壳在白垩纪沿雅鲁藏布缝合线位置向拉萨地块之下低角度俯冲的构造模式不符。特别是联系到最近在阿索(Asa)盆地中发现的早白垩世弧后双峰火山岩,笔者认为措勤双峰含铜岩系应该与中特提斯洋壳沿班公-怒江缝合带位置向南向拉萨地体之下的俯冲有关,或者中特提斯洋壳可能有多条俯冲带,它们有的向南俯冲,有的向北俯冲。
- 曲晓明辛洪波徐文艺杨竹森李振清
- 关键词:缝合带拉萨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