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勤
- 作品数:45 被引量:138H指数:7
- 供职机构:西安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表现为急性间脑综合征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1例并文献回顾被引量:2
- 2017年
-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是一组主要由体液免疫参与、抗原-抗体介导的CNS炎性脱髓鞘疾病谱,其有6组核心临床症候,其中视神经炎、急性脊髓炎、延髓最后区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最具特征性,而表现为间脑综合征者少见,国内鲜有报道。我们现报道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以低钠血症首发,表现为间脑综合征的NMOSD病例,加深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从而减少误诊及漏诊。
- 贾晓涛刘志勤狄政莉常明则潘艳芳
- 关键词:NMO-IGG
- 单剂量匹罗卡品诱导小鼠癫痫及其海马神经损伤的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索不同剂量匹罗卡品单次腹腔注射对诱发小鼠癫痫及对海马损伤的影响,为癫痫建模提供参考。方法将100只健康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3个不同剂量匹罗卡品(250 mg/kg、290 mg/kg、350 mg/kg)腹腔注射组。比较3组的建模成功率、死亡率,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数量变化,分析海马区组织的病变情况。结果匹罗卡品250 mg/kg组小鼠的Racine评分4级以上发作率为12%,无死亡;290 mg/kg组小鼠的4级以上发作率为70%,死亡率为32%;350 mg/kg组小鼠的4级以上发作率为86%,死亡率为56%。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个不同剂量匹罗卡品组小鼠诱发癫痫后,神经元数量均显著减少,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均显著增加;但250 mg/kg组小鼠的活化小胶质细胞数量无显著变化,而其他两组显著增多。结论匹罗卡品290 mg/kg单次注射诱发小鼠癫痫模型的成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且海马区损伤明显,可以作为癫痫小鼠建模的参考方法。
- 苗宇王甜罗强柴源张胡金刘志勤狄政莉龙乾发
- 关键词:匹罗卡品癫痫海马损伤
- 骨髓间充质细胞在脑梗死大鼠模型中通过抑制NF-Kb通路起到抗炎和抗凋亡作用
- <正>目的过度表达的炎症和凋亡促进了缺血性脑梗死的损伤,Nulear factor-kappa B被认为是损伤过程中的关键因子。研究已表明骨髓间充质细胞起到脑保护作用。本实验目的是阐明骨髓间充质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脑保护作...
- 顾乃兵田晔狄政莉常明则刘志勤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细胞大鼠模型NF-KB抗凋亡作用
- 文献传递
- RNA干扰c-maf基因表达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RNA干扰c-maf基因表达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人骨髓瘤细胞株NCI-H929分为正常对照组、转染si RNA Control的阴性对照组和转染si RNA c-maf基因的沉默组,转染48 h后,提取细胞中的蛋白,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c-maf的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β-catenin和Cyclin D1蛋白表达。结果:阴性对照组c-maf的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沉默组c-maf的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阴性对照组c-maf的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沉默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Cleaved caspase3蛋白显著上调表达,β-catenin和Cyclin D1蛋白显著下调表达(P<0.01)。结论:RNA干扰c-maf基因表达可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 任婧婧李光刘志勤张韵洁谢佳刘锋戴进前宋艳萍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 右美托咪定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与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7
- 2023年
-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和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择45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15只。适应饲养1周后给予C组大鼠腹腔注射20μg/kg右美托咪定,给予A组和B组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均连续腹腔注射7 d。随后B组和C组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腹腔注射制作大鼠癫痫模型,A组大鼠不做处理。造模成功1周后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处死大鼠取脑组织,采用TUNEL技术检测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比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海马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海马组织中NF-κB、磷酸化NF-κB(pNF-κB)、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TLR-4相对表达水平。结果:C组各时间点逃避潜伏期显著长于A组,但显著短于B组(均P<0.05);C组大鼠平台穿越次数显著少于A组,多于B组(均P<0.05)。B组和C组大鼠海马组织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C组大鼠各指标显著低于B组(均P<0.05)。C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比例显著高于A组,但显著低于B组(均P<0.05)。C组大鼠海马组织pNF-κB、Iba-1和TLR-4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A组,但显著低于B组(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不仅可以通过激活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炎性反应,还可以通过激活TLR-4/NF-κB信号通路下调炎症因子进而抑制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凋亡,从而改善神经功能,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雍芳狄政莉贾晓涛刘志勤顾乃兵郝敏锋燕玉娥
- 关键词:海马神经元癫痫细胞凋亡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
- DWI皮质花边征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预后的预测作用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 评估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皮质花边征与机械取栓预后之间的关系,探讨DWI皮质花边征在筛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适合取栓患者中的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5例)、西电集团医院(12例)、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8例)、西安大兴医院(10例)和西安市中心医院(5例)行取栓手术并成功再通的(改良脑梗死溶栓评分2b及3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术前DWI特点,DWI皮质花边征定义为扩散受限的高信号在皮质表面或脑回表面条带状走形,分析有无皮质花边征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 共50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30例DWI具有皮质花边征,20例无皮质花边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NIHSS评分、ASPECT评分、发病原因、发病至入院时间、发病至穿刺时间及穿刺到血管成功再通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WI皮质花边征组90 d mRS≤2分的比率明显高于无皮质花边征组(60.0%vs 25.0%,P<0.05),而术后恶性脑水肿比率明显低于无皮质花边征组(10.0%vs 45.0%,P<0.05)。结论 DWI皮质花边征与取栓的良好的预后有关,可以作为影像筛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适合取栓患者的一种简易模式。
- 姚力朱浩李伟旺刘志勤张恒郭强袁兴运
-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机械取栓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影响预后因素研究被引量:14
- 2015年
-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的预后,并探讨与不良结局相关的预测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登记研究的方法,对纳入的52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进行连续性随访。研究的初级终点指标是治疗后3月时的死亡/残疾(改良Rakin评分>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与预后独立相关的因素。结果:对52例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给予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治疗后3月时良好结局患者25例(48.1%),死亡/残疾27例(51.9%),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OR=0.56,95%CI(0.33,0.96)〕、有房颤病史〔OR=0.15,95%CI(0.03,0.87)〕、发病至溶栓给药时间>120min〔OR=7.59,95%CI(1.04,55.6)〕是静脉溶栓患者治疗后3月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溶栓前NIHSS评分、房颤病史、发病至溶栓给药时间是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 刘志勤任婧婧雷辉顾乃兵常明则王新来田晔
- 关键词:预后
- 慢性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性分水岭脑梗死的CT灌注分析被引量:14
- 2010年
- 目的利用CT灌注技术分析慢性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性分水岭脑梗死的血流灌注特征。资料与方法搜集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单侧慢性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所致分水岭脑梗死12例,均行CT灌注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分水岭脑梗死的CT灌注特征是脑血容量(CBV)及脑血流量(CBF)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及峰值时间(TTP)延长;分水岭周围缺血区的CT灌注特征是CBF降低、MTT及TTP延长,CBV无明显变化。结论在慢性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基础上所致分水岭脑梗死灶周围往往伴有大面积的慢性低灌注脑缺血区,低灌注是分水岭脑梗死的重要促发因素。
- 许凡勇刘志勤肖家和陈惠钟福兴叶军
- 关键词:动脉狭窄分水岭脑梗死脑缺血CT灌注
- 长期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
- 目的探讨长期重复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不良反应及肌电图的变化。方法纳入60例患者,据按其病程及接受肉毒素治疗次数分为两组,长期未治疗组(病程大于2年,未接受肉毒毒素治疗);长期重复治疗组(病程大于2年,反复...
- 杜晶晶张格娟刘志勤
- 关键词:面肌痉挛重复注射肉毒毒素面神经
- 文献传递
- 葛根素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葛根素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成5组(n=24):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Pc-24 h 100 mg组,Pc-24 h200 mg组,Pc-24 h400 mg组,其中Pc-24 h组于脑缺血前24 h给予相应剂量葛根素腹腔注射行单次预处理,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90 min,再灌注24 h。大鼠清醒后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再灌注24 h时处死大鼠,处死后取脑组织,测定脑梗死容积比(BIVP)、脑组织含水量及MDA水平。结果葛根素预处理可以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BIVP、脑组织含水量及MDA水平(P均<0.01)。其中Pc-24 h 400 mg组减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IVP及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优于Pc-24 h100 mg及Pc-24 h200 mg组(P均<0.01),而Pc-24 h100 mg及Pc-24 h200 mg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葛根素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脑水肿及氧化损伤来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葛根素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 常明则田晔乔琳王新来狄政莉刘志勤毛佳吴海琴
- 关键词:葛根素预处理脑缺血再灌注神经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