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晔
- 作品数:67 被引量:283H指数:9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陕西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葛根素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5组(n=8):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葛根素预处理24h 100mg组,葛根素预处理24 h 200mg组,葛根素...
- 常明则田晔
- 关键词:线粒体功能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预处理
- 文献传递
- 丹参对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12
- 2004年
- 目的 :观察丹参 (SalviaMiltiorrhiza)对神经细胞缺血再灌注后核因子κB(NF 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丹参对体外培养的类缺血神经细胞进行干预治疗后再复氧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F κB的表达。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缺血再灌注组和丹参治疗组NF κB的表达分别为 (38.7± 4 .83) %和 (2 0 .8± 3.2 4 )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丹参对NF
- 田晔狄政莉梁画荻陈惠玲
- 关键词:丹参神经细胞缺血再灌注核因子ΚB
- 葛根素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 常明则田晔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GAT1的调节作用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中γ氨基丁酸转运体(GAT)1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分离纯化SD大鼠BMSCs,双侧颈内动脉持续结扎建立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后经尾静脉注射5×10~6 BMSCs,4周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大鼠脑内GAT1的表达变化,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各组表达差异,组间数据多重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结果对照组(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接受PBS注射)海马和皮层的GAT1表达较假手术组(暴露双侧颈内动脉未结扎)明显降低(P<0.01)。BMSCs移植4周后,蛋白灰度值分析结果显示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海马部位的GAT1表达(0.32±0.06)较对照组(0.18±0.03)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68,P=0.00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AT1阳性细胞在海马CA1区(43.10±2.87)个较对照组(24.30±3.97)个明显增多(t=18.99,P=0.001,)。细胞移植后皮层部位GAT1的表达[蛋白灰度值:0.55±0.04,阳性细胞量:(49.15±2.78)个]较对照组[蛋白灰度值:0.51±0.03,阳性细胞量:(47.82±3.27)个]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49,3.50;P=0.12,0.39)。结论 BMSCs移植有助于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海马(尤其是CA1区)GAT1的表达水平增高。
- 龙乾发罗强田晔刘卫平黑悦
-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Γ氨基丁酸
- 一种BPPV辅助复位模型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演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BPPV辅助复位模型。包含椭圆囊,所述椭圆囊为透明材质,还包含透明的半规管,半规管内置入带色颗粒状物质,带色颗粒状物质能够在透明的半规管中滑动而落入椭圆囊。有益效果:它克服了传统内...
- 贾晓涛王新来田晔常明则顾乃兵李斌
- 文献传递
- 核因子κB在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炎症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17
- 2002年
- 核因子κB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时 ,核因子活性增高。活化的核因子κB促使黏附分子、即早基因和细胞因子表达 ,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始动机制之一 ,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用抗氧化剂、酶阻滞剂或乙酰半胱氨酸可抑制核因子κB的活性及黏附分子表达 。
- 田晔万琪王洪典
- 关键词:核因子KB黏附分子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
- 骨髓间充质细胞在脑梗死大鼠模型中通过抑制NF-Kb通路起到抗炎和抗凋亡作用
- <正>目的过度表达的炎症和凋亡促进了缺血性脑梗死的损伤,Nulear factor-kappa B被认为是损伤过程中的关键因子。研究已表明骨髓间充质细胞起到脑保护作用。本实验目的是阐明骨髓间充质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脑保护作...
- 顾乃兵田晔狄政莉常明则刘志勤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细胞大鼠模型NF-KB抗凋亡作用
- 文献传递
- 桥本脑病一例被引量:11
- 2006年
- 王勇田晔张格娟狄政莉陈惠玲
- 关键词:脑病反应迟钝反复发作性四肢抽搐症状缓解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影响预后因素研究被引量:14
- 2015年
-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的预后,并探讨与不良结局相关的预测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登记研究的方法,对纳入的52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进行连续性随访。研究的初级终点指标是治疗后3月时的死亡/残疾(改良Rakin评分>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与预后独立相关的因素。结果:对52例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给予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治疗后3月时良好结局患者25例(48.1%),死亡/残疾27例(51.9%),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OR=0.56,95%CI(0.33,0.96)〕、有房颤病史〔OR=0.15,95%CI(0.03,0.87)〕、发病至溶栓给药时间>120min〔OR=7.59,95%CI(1.04,55.6)〕是静脉溶栓患者治疗后3月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溶栓前NIHSS评分、房颤病史、发病至溶栓给药时间是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 刘志勤任婧婧雷辉顾乃兵常明则王新来田晔
- 关键词:预后
- 阿司匹林联合银杏叶制剂对老年高脂血症脂质及血流变的影响被引量:8
- 2005年
-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银杏叶制剂对老年高脂血症脂质、脂蛋白代谢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264例老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38例,口服银杏叶片、阿司匹林;对照组126例,口服复方丹参片。结果: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α(LPα)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改善动脉硬化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改善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银杏叶制剂具有调节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脂质和脂蛋白代谢,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 狄政莉田晔李安泰饶春光牛小麟
- 关键词:银杏叶制剂阿司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