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晓艳

作品数:11 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麻醉
  • 4篇吗啡
  • 3篇导水管
  • 3篇受体
  • 3篇脑导水管
  • 3篇芬太尼
  • 3篇Μ受体
  • 2篇导水管周围灰...
  • 2篇镇痛
  • 2篇手术
  • 2篇中脑
  • 2篇中脑导水管
  • 2篇中脑导水管周...
  • 2篇周围灰质
  • 2篇吗啡耐受
  • 2篇吗啡镇痛
  • 2篇吗啡镇痛耐受
  • 2篇耐受
  • 2篇灰质
  • 2篇大鼠中脑

机构

  • 1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1篇孙莉
  • 11篇刘晓艳
  • 4篇王海燕
  • 3篇刘若杉
  • 3篇李玄英
  • 2篇徐磊
  • 1篇吴宏亮
  • 1篇王猛
  • 1篇董彦鹏
  • 1篇承耀中

传媒

  • 3篇医学研究杂志
  • 2篇中国药物依赖...
  • 2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麻醉与监护论...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吗啡与舒芬太尼交替用药对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μ受体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评价吗啡与舒芬太尼交替用药对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μ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50~290g,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5组(n=8):正常对照组(C组)、7d舒芬太尼组(S组)、7d吗啡组(M组)、14d吗啡组(MM组)和14d吗啡与舒芬太尼交替组(MS组)。C组、S组和M组分别颈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2ml/kg、舒芬太尼0.01mg/kg或吗啡10mg/kg,连续7d;MM组颈部皮下注射吗啡10mg/kg,连续14d,MS组第1—7天颈部皮下注射吗啡10mg/kg,第8-14天颈部皮下注射舒芬太尼0.01mg/kg;上述药物2次/d。分别于每天首次给药后15min或30min时测定热甩尾潜伏期(TFL),最后一次给药后处死大鼠,分离PAG,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μ受体及其mRNA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M组、MM组和MS组给药第1—6天TFL延长,S组给药第1—7天TFL延长,M组、MM组和MS组PAG区μ受体及其mRNA表达下调(P〈0.05);与MM组比较,MS组给药第8—14天TFL延长,PAG区μ受体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5)。结论吗啡与舒芬太尼交替用药减轻大鼠吗啡耐受的机制与增强PAG区μ受体活性有关。
刘晓艳董彦鹏孙莉
关键词:吗啡舒芬太尼脑导水管水管周灰质
奥施康定剂量滴定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9
2011年
目的 观察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奥施康定)通过剂量滴定治疗中重度癌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应用盐酸羟考酮控释片治疗115例中重度癌痛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个体化用药,剂量滴定。依据疼痛程度初始剂量为10~20毫克/次,12h口服一次。根据患者疼痛缓解程度的不同逐渐增加剂量,直至疼痛缓解,连续服药并观察4周,记录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经剂量滴定后患者口服剂量范围10~180mg/12h,115例患者中疼痛完全缓解45例(39.1%),部分缓解63例(54.8%),轻微缓解7例(6.1%),总的疼痛缓解率为93.9%。主要不良反应为便秘,其次为恶心、呕吐、口干、瘙痒、厌食、头晕、嗜睡、一过性排尿困难等。结论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奥施康定)通过剂量个体化给药可以更有效地控制中重度癌痛,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轻,服用安全。
王海燕刘晓艳孙莉
关键词:盐酸羟考酮控释片癌痛疗效
勃脉力A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晶体液对糖尿病患者手术中糖代谢的影响,从而选择最适合糖尿病患者手术中输注的晶体液。方法开腹胃肠道手术的患者40例,其中20例为2型糖尿病患者(D组);其余20例患者为非糖尿病患者(N组)。每组患者再随机分为两组,手术中分别输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L)和勃脉力A(A),分别为D-L组、D-A组、N-L组和N-A组。进行手术前和术后的动脉血气分析、血糖及血乳酸浓度的测定。结果D组患者两时相血糖浓度明显高于N组,术后输注乳酸林格液的两组患者血乳酸浓度均超过正常范围;除N-A组外的3组患者术后血乳酸浓度较术前均有显著性升高。结论勃脉力A对糖尿病患者是更加安全有效的手术中输注液体。
刘晓艳孙莉
关键词: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勃脉力A乳酸糖代谢
年龄因素对肺切除术病人七氟醚麻醉效力的影响
2010年
七氟醚是临床常用的吸入麻醉药.在没有伤害性刺激的条件下,呼气末七氟醚浓度与年龄呈负相关,年龄每增加10岁,呼气末七氟醚浓度降低6%.而在手术诱发伤害性刺激的条件下七氟醚与年龄是何关系有待探讨.本研究拟探讨年龄因素对肺叶切除术病人七氟醚麻醉效力的影响.
刘晓艳吴宏亮孙莉
关键词:七氟醚麻醉年龄因素肺切除术伤害性刺激手术诱发呼气末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术麻醉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观察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肝脏肿瘤患者行射频消融术麻醉的安全性和麻醉效果,总结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术麻醉的特点和最佳给药方法。方法选择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术治疗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和Ⅱ组),Ⅰ组患者分次给予芬太尼复合丙泊酚,Ⅱ组患者则持续注射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治疗中维持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在50~60。监测并记录不同时刻患者的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BIS值和丙泊酚的用量,记录每次停止注射丙泊酚后患者的苏醒时间(t1、t2),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不良事件,包括不自主体动、呼吸抑制、血压和心率异常变化、肌肉僵直、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各时刻脉搏血氧饱和度、苏醒时间t1和t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丙泊酚用量Ⅰ组显著高于Ⅱ组;Ⅰ组患者T2、T4时刻血压较基础值显著降低,Ⅱ组患者各时刻血压、心率与T0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Ⅰ组患者术中发生不自主体动和血压异常变化的病例明显多于Ⅱ组。结论在肝脏肿瘤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时使用雷米芬太尼安全可靠,与芬太尼比较具有循环稳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丙泊酚用量减少等优势。
刘晓艳王海燕孙莉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麻醉二异丙酚雷米芬太尼
吗啡镇痛耐受大鼠背根神经节κ阿片受体mRNA表达下调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测定吗啡镇痛耐受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μ、δ、κ阿片受体的mRNA表达,进一步探索吗啡镇痛耐受中DRG阿片受体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20只,随机平均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n=10)和吗啡组(MS组,n=10)。采用盲法进行给药和疼痛行为测定。每天早、晚两次皮下注射(sc)药物,并于上午注射药物前、后30 min测定大鼠的热甩尾潜伏期(TFL)作为痛阈指标。NS组sc生理盐水1 ml.kg-1,MS组sc吗啡10mg.kg-1,连续注射7 d,d8早晨各组分别取5只处死,剩余大鼠(分别记为NSN亚组和MSN亚组)d8早晚两次sc纳洛酮0.4 mg.kg-1,并在d9处死。以TFL恢复至基础水平作为出现吗啡耐受的标准。大鼠处死后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L4-S4节段DRG中3种阿片受体的mRNA表达。结果:观察期两组大鼠的体重增加量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大鼠每天注射前测定的TFL差异无显著性。MS组大鼠在d1 sc吗啡后,TFL明显升高(P<0.05);d2注射吗啡后TFL达到最高,且明显高于d1用药后水平(P<0.01),随着吗啡用药次数增加,MS组用药后的TFL逐渐下降,d7应用吗啡后TFL降至基础水平(P>0.05),d8应用纳洛酮后,MSN亚组和NSN亚组的TFL并未发生显著性变化。采用real time PCR的2-ΔΔCt方法计算DRG中阿片受体的表达,MS组大鼠L4-S4节段DRG中μ受体和δ受体的mRNA表达与NS组差异无显著性,而κ受体的mRNA表达显著低于NS组;应用纳洛酮前、后,3种阿片受体的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结论:DRG中κ受体的mRNA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了吗啡镇痛耐受的形成。
李玄英孙莉刘晓艳刘若杉承耀中
关键词:吗啡镇痛耐受背根神经节Κ阿片受体MRNA表达
芬太尼对慢性吗啡耐受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μ受体与β-arrestin2表达的影响
2009年
目的观察芬太尼对慢性吗啡耐受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μ受体与β—arrestin2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30±20)g,随机分为5组(n=8):NS组(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ml/kg2次,间隔30min;M组(慢性吗啡耐受组):皮下注射吗啡10mg/kg,30min后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ml/kg;MF1、MF2、MF3组:吗啡用药同M组,注射吗啡30min后分别皮下注射芬太尼3、6、12μg/kg。各实验组每日给药2次,连续9d,给药后进行痛阈测定。断头处死大鼠,取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组织(PAG),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μ受体、p-arrestin2的mRNA表达,免疫印迹(Westernblot)方法测定斗受体、β—arrestin2的蛋白表达。结果注射吗啡后,M组大鼠痛阈值明显高于NS组(P〈0.01),连续给药9天后,痛阈值降至给药前水平。与M组比较,MF2组与MF3组大鼠痛阈值下降趋缓,第7、9天,MF2组与MF3组痛阈值均高于M组(P〈0.05或0.01),MF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S组比较,M组μ受体mRNA及其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M组比较,MF2组和MF3组μ受体mRNA及其蛋白表达上调(P〈0.05或0.01),MF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β-arrestin2mRNA及其蛋白表达明显低于NS组(P〈0.01);MF2组和MF3组β—arrestin2mRNA及其蛋白表达高于M组(P〈0.05或0.01),而MF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芬太尼6、12μg/kg通过上调慢性吗啡耐受大鼠PAG部位μ受体与IS-arrestin2表达,可增强吗啡镇痛作用,部分延缓慢性吗啡耐受产生。
刘若杉孙莉刘晓艳李玄英徐磊
关键词:吗啡耐受芬太尼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Μ受体
开胸肿瘤手术术中突发心律失常的处理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总结分析16例开胸肿瘤手术患者术中突发严重心律失常的成功处理经验,探讨胸科手术麻醉期间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及处理原则。方法术中连续监测患者心电图(ECG)、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有创动脉压。记录患者术中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术式、类型、治疗措施及效果。结果 16例患者术中心律失常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麻醉手术期间突发的严重心律失常,只要发现及时、诊断迅速、处理正确,可以成功有效地治疗,保证手术顺利安全完成。开胸手术术中有创动脉压监测非常重要,在心电图受到干扰时,也可及时发现问题。
王海燕刘晓艳孙莉
关键词:开胸手术麻醉心律失常监护
阿片耐药的系统内调节机制
2008年
疼痛治疗目前仍主要依赖阿片药物,但阿片药物的耐药性给病人增加了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了阿片药物的应用。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阿片耐药的产生分为系统内和系统间两种机制。本文仅从阿片受体的系统内调节的角度,对阿片耐药的机制进行阐述,总结系统内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
刘晓艳孙莉
关键词:阿片药物
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的麻醉方法比较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比较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中2种静脉麻醉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40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70例。I组为咪唑安定+异丙酚,Ⅱ组为咪唑安定+依托咪酯。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麻醉效果、清醒时间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结果2种麻醉方式均能满足内镜治疗的需要。I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血压、心率较检查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Ⅱ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血压、心率相对平稳,与检查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I组比较部分观察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氧饱合度均在正常范围,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患者肌震颤或阵挛发生率明显高于I组,心动过缓及低血压发生率低于I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少数患者术后有疼痛、恶心及头晕等不适,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异丙酚和依托咪酯麻醉均能满足消化内镜治疗的要求,使用依托咪酯麻醉的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平稳。
王海燕刘晓艳孙莉
关键词:麻醉药静脉咪唑类镇静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