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静安

作品数:8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克隆
  • 4篇基因
  • 4篇CDNA克隆
  • 3篇CDNA
  • 3篇草鱼
  • 2篇蛋白
  • 2篇基因克隆
  • 1篇蛋白2
  • 1篇动蛋白
  • 1篇序列分析及表...
  • 1篇胰岛
  • 1篇胰岛素
  • 1篇胰岛素样
  • 1篇胰岛素样生长...
  • 1篇生长性状
  • 1篇生理
  • 1篇生理学
  • 1篇实验室
  • 1篇受体
  • 1篇死因

机构

  • 8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湖南文理学院

作者

  • 8篇王静安
  • 6篇肖调义
  • 4篇李耀国
  • 4篇赵鑫
  • 3篇刘巧林
  • 3篇陈开健
  • 3篇徐莹
  • 2篇王荣华
  • 1篇唐英
  • 1篇戴振炎
  • 1篇罗红
  • 1篇李伟
  • 1篇刘小燕
  • 1篇周刚
  • 1篇林曙

传媒

  • 2篇湖南文理学院...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水产学报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基因组学与应...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赤眼鳟TRAF6基因的cDNA克隆及其应对GCRV的免疫表达特性被引量:2
2016年
为研究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基因的结构特性及其应对GCRV的免疫表达特性,采用RACE技术获得了赤眼鳟TRAF6基因的cDNA全长(共2 621 bp),其中包含5′端非编码区50 bp,开放阅读框1 629 bp,3′端非编码区942 bp;该基因编码542个氨基酸,推导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61670,理论等电点为6.01。SMART结构分析结果显示,TRAF6基因编码的蛋白包含1个RING结构域、2个锌指结构域、1个螺旋卷曲结构域和1个MATH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赤眼鳟TRAF6与团头鲂TRAF6的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TRAF6在赤眼鳟的12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在中肠中的表达量最低;经GCRV感染后,赤眼鳟脾脏和头肾中TRAF6均呈波动上调趋势,在24 h达到峰值,表明TRAF6参与了赤眼鳟抗GCRV的免疫应答反应。
陈开健王静安刘巧林王荣华徐莹赵鑫肖调义
赤眼鳟LGP2序列结构、组织表达及与MDA5互作特征
2024年
为探究赤眼鳟遗传学和生理学实验室蛋白2(laboratory of genetics and physiology 2,LGP2)的功能特征及抗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育种参考潜力,实验克隆获得了2940 bp的赤眼鳟lgp2(Sclgp2)全长cDNA和721 bp的5′端上游序列。Sclgp2 cDNA编码680个氨基酸,包含DEXDc(DExD/H-box helicase domain)、HELICc(helicase superfamily C-terminal domain)和CTD(C-terminal regulatory domain)结构域;其5′端上游序列含有MafB(muscle aponeurosis fibromatosis B)和IRF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不同物种LGP2的功能结构域、磷酸化修饰位点数具有相似性,同时也存在结构域排布位置及序列的差异。赤眼鳟和草鱼lgp2 cDNA序列比较初步发现2个位于RNA结合功能区的GCRV抗性关联位点。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赤眼鳟LGP2先与草鱼、鲫和青鱼聚在一起,再与鲤科鱼类等聚为一大支。荧光定量表达分析显示,赤眼鳟脾脏中sclgp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织,肌肉、心脏中表达量次之,而肠中表达量最低。GCRV感染后,肝脏中ifn1表达水平在24~72 h显著下降,其他组织sclgp2和ifn1表达水平未有显著变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赤眼鳟肌肉sclgp2与ifn1表达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0.999)。酵母双杂交互作检测发现,赤眼鳟LGP2与MDA5存在弱相互作用,而其DEXDc(1~201 aa)、HELICc(390~476 aa)以及CTD(553~668 aa)结构域与MDA5无互作。该研究成功获得了sclgp2全长cDNA及5′端上游序列,明确了其序列结构、免疫表达及与MDA5的互作特征,为赤眼鳟LGP2免疫功能属性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草鱼抗GCRV育种提供了参考。
李耀国廖依静王静安肖调义
赤眼鳟TRIF基因cDNA克隆及其组织表达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为探究诱导β干扰素包含TIR结构域的接头分子(TIR-domain-containing adaptor inducing interferon-β,TRIF)是否参与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抗病免疫反应,克隆获得了2 263 bp的赤眼鳟TRIF基因(Sc TRIF)全长c DNA.研究结果显示Sc TRIF具有TIR结构域,Sc TRIF和同属亚罗鱼亚科的草鱼TRIF聚为一支.该基因在赤眼鳟12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鳃中表达水平最高.感染草鱼呼肠弧病毒后,头肾和脾脏组织中Sc TRIF表达水平均呈现先下降后上调的趋势.研究表明Sc TRIF参与赤眼鳟抗GCRV病毒的免疫应答反应.
徐莹李耀国王荣华王荣华刘巧林赵鑫王静安
关键词:CDNA
赤眼鳟Mx1基因cDNA克隆表达及转ScMx基因草鱼初探
抗黏液病毒(Myxovirus resistance,Mx)基因是在干扰素(Interferon,IFN)诱导下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因子,在生物界广泛存在。Mx基因编码的蛋白,其抗病毒作用的发挥与其典型的结构密切相关。...
王静安
关键词:CDNA克隆
文献传递
赤眼鳟Mx1基因的cDNA克隆及表达特性被引量:1
2020年
为探究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是否存在Mx1(Myxovirus resistance)基因及参与抗病毒免疫反应,研究利用RACE技术获得了赤眼鳟Mx1基因(ScMx1)的cDNA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ScMx1在赤眼鳟健康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感染GCRV后ScMx1和ScIFN-Ⅰ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Sc Mx1的c DNA全长为3000 bp,包含5′非编码区124 bp,开放阅读框1893 bp,3′非编码区983 bp,共编码630个氨基酸。预测的ScMx1蛋白包含GTP酶结合区域、中央核心结构域和GTP酶效应结构域。ScMx1与青鱼Mx1的相似性最高(97%),与ScMx的相似性仅为50%。ScMx1在所检测的10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脾脏中表达量最高。经GCRV感染开始至168h,ScMx1和ScIFN-Ⅰ在肝脏和体肾中的表达量持续上调;在脾脏和头肾中于感染后72h达到峰值。相关性分析显示脾脏中ScMx1和ScIFN-Ⅰ的表达水平呈显著相关(r=0.94,P=0.018)。研究发现赤眼鳟存在Mx1基因,且可能参与了抗GCRV免疫应答反应。
王静安李耀国赵鑫赵鑫陈开健陈开健
关键词:基因克隆
赤眼鳟β-肌动蛋白基因克隆、组织表达与稳定性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为探究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β-肌动蛋白(β-actin)基因的结构和表达特性,本文采用RT-PCR技术和RACE法,从赤眼鳟肝脏中获得了赤眼鳟β-actin cDNA全长序列(GenBank:MT119965),该基因cDNA全长共1816 bp,由94 bp的5’端非编码区,594 bp的3’端非编码区和1128 bp的开放阅读框(95-1222)组成,阅读框共编码375个氨基酸。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赤眼鳟β-actin与鲤科鱼类聚为一支且与鲮鱼、鲫鱼、黄颡鱼等多个物种的β-actin氨基酸同源性都为99%。荧光定量(qPCR)表达分析显示,β-actin在赤眼鳟肌肉、肠、脾脏、皮肤、血液、鳃、体肾、头肾、心脏和肝脏十个组织中都有表达,但不同组织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利用Best keeper软件对赤眼鳟体内的延伸因子1(elongation factor 1,EF1)和β-actin基因进行稳定性对比,发现β-actin基因稳定性低于EF1基因。以上结果为赤眼鳟的分子系统进化研究提供证据,也为赤眼鳟功能基因表达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陈蕾陈淑颐周刚黄宇宏李伟王静安肖调义刘巧林
关键词:Β-肌动蛋白基因克隆稳定性
大通湖水域河蟹体长、体重及头胸甲关系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为了了解养殖环境对河蟹生长特性的影响,对大通湖水域中湖泊和池塘养殖的河蟹体长、体重及头胸甲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环境下雌雄河蟹头胸甲长、宽、厚与体重均存在密切的线性相关性,且湖泊河蟹其相关性(0.821 4~0.903 3)比池塘河蟹(0.898 8~0.945 7)要稍高;同环境下,母蟹头胸甲宽、厚与体重相关性均比公蟹高,公蟹头胸甲长与体重相关性比同环境下母蟹高。因此,河蟹部分生长特性与养殖环境、性别与其环境相互作用明显。
王静安陈开健刘小燕唐英戴振炎林曙
关键词:河蟹头胸甲
草鱼(♀)×赤眼鳟(♂)杂交F1IGF-Ⅰ和IGF-Ⅱ cDNA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特征
2020年
为探究草鱼(♀)×赤眼鳟(♂)杂交F1生长性状形成相关分子机理,本研究通过RACE技术(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克隆了杂交F1个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Ⅰ,IGF-Ⅰ)和IGF-Ⅱ的cDNA全长序列,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两个基因的组织表达水平,并比较了杂交F1生长性状大、小两个亚群的基因表达水平差异。结果显示:IGF-Ⅰ和IGF-Ⅱ的cDNA全长分别为824 bp和1 707 bp。IGF-Ⅰ和IGF-Ⅱ蛋白均具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典型特征,即包括信号肽和B、C、A、D和E5个功能结构域,并具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IGF-Ⅰ与IGF-Ⅱ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低,仅为26%。IGF-Ⅰ与IGF-Ⅱ在杂交F1下丘脑、垂体、肝脏、脾脏、肾脏、头肾、肠、心脏、皮肤、肌肉、性腺和血液中都有表达,且均在肝脏中表达水平最高,心脏中最低。同池饲养F1的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大亚群肝脏、血液和肌肉中IGF-Ⅰ表达水平均极显著高于小亚群对应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1),大亚群肝脏中IGF-Ⅱ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小亚群(p<0.01),表明IGF-Ⅰ和IGF-Ⅱ的表达水平与杂交F1的生长性状相关联。实验结果可为深入研究草鱼(♀)与赤眼鳟(♂)杂交F1生长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科学基础。
徐莹王荣华金生振赵鑫王静安丁春华罗红李东放李耀国肖调义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生长性状
共1页<1>
聚类工具0